“城市漫步”的意义不只在行走
【资料图】
端午假期,我和朋友一起来了一场当下流行的“城市漫步”(City Walk)。从成都的黄瓦街出发,穿过宽窄巷子、琴台路和文化公园,最终在青羊宫里面喝茶聊天休息。
说来惭愧,我到成都已18年,这是第一次进文化公园和青羊宫。此前,虽然无数次看到一环路上的青羊宫大门,却从来没有进去过。除了青羊宫,这一路经过的地方都不收门票,更符合现在人们对“城市漫步”的定义:不去热门景点,找一条有意思的路线,一群人边走边聊或者独自一人漫步,去深度了解城市。
有人专门组织这样的行走,收取一定的费用,一般为几十元到一两百元。收费的行走,通常会邀请一个“本地行家”作为向导,一般是文史学者。但是很明显,这称不上是什么“商业模式”,因为每一次活动,组织者收入并不高。
对参加者来说,城市漫步也不太像一般意义上的旅游。参加者有初来乍到的外地人,也有想重新认识城市的本地人,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:尽量避开通常意义上的景点和网红打卡地,选择一条有趣的路线。他们想避开旅行的“奇异性”,避开旅游者走马观花般的体验,想了解“真正的城市”。
城市漫步的一大特点就是选择徒步这种方式。在现在的都市,地铁和公共交通已经很发达,再加上网约车和共享单车,人们的位置移动变得更容易、更有效率。而城市漫步不仅要让人慢下来,也提倡一种“苦行”,一般路线都要几公里。我参加的几次城市漫步,大部分人都很难完成全程,这说明大家对自己的脚力都估计过高。
除了行走之外,城市漫步者还有一个目的,就是去了解“真正的城市”,其实指的就是本地性:了解城市的历史“指纹”,体会本地人的生活。走进小餐馆和路边的咖啡馆,进入一个城市的日常节奏。
从建筑上来说,现在很多地方都“千城一面”。这些年新修的建筑,大部分都高端大气,也不乏很有设计感的楼宇,但是身处其中,你可能会经常产生疑惑:我在哪?我是谁?因为成都的天府新区和深圳的开发区,仅从外观上看没有什么显著区别。
以成都为例,过去10年增加了六七百万人,大部分都是被称为“蓉漂”的年轻人。他们来到成都工作,朝九晚五或者“996”,在这里几年,可能都不会太了解“成都”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城市。“城市漫步”是一个很好的开始,可以进入“城市的日常”,这也是成为“成都人”的开始。
这也就能够理解,“城市漫步”的重点不在于景点或者外在的建筑,甚至也不在于了解城市历史,而在于努力去接近一个城市的“日常”和“本质”。对城市新移民来说,这是建立城市认同的好办法。过去二三十年,几亿中国人离开自己的家乡,来到新的城市,建立所在城市的认同感,变得更加重要。
我算是一个资深的“城市漫步”者,2009年我曾利用一个夜晚,走完成都51公里的三环路。我想从“整体上把握成都”,接下来我给自己设计了好几条路线,这让我对这个城市的轮廓有了基本了解。这也是我的习惯,每到一个城市,都会选择一条路线,走街串巷,跑步或者徒步,至少在某个时刻,我会像本地人一样放松下来,融入这个城市的“本质”之中。有时候,你会遇到人向你问路,这时你会有一种满足感:我已身在其中,而不再是一个过客。
标签: